OneKuma

OneKuma's Blog

One Lonely Kuma.
github
bilibili
twitter

从原神和其它各类娱乐作品开始说说 “评价” 这件事

Pasted Graphic 3
Pasted Graphic 4

首先,我不想也不配为 “游戏” 这个词下一个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借讨论游戏对于人的价值,来讨论 “游戏” 这个词。我们有时会说 “游戏是第九艺术”,这样的观点会更倾向于创作者,体现游戏与艺术作品具有类似的结构,游戏为创作者带来的是某种对表达欲望的满足等等,或者更抽象地说游戏对创作者带来了,表达欲的满足等等这样的情绪价值;同样地,对于玩家而言也是类似的,我觉得游戏是一个 “娱乐用的工具”,但是想强调的是,“娱乐” 的关键不是 “乐”,而是类似地带给使用者(玩家)一些情绪价值,那么它可以不仅是快乐,当然也可以是悲伤,也可以是感动,也可以触发共鸣,也可以引起思考,等等一切人类可以有的情感。所以,我会觉得游戏,包括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动画,漫画,小说,电影等等,从功能的角度上看,它们都是一种给人带来情绪价值的工具。

其次,我个人持有的温柔的态度是,作品在被创作出来的瞬间也被赋予了一种 “生命”,就像我们真的能衡量生命的价值一样,我们真的要为作品区分一个高下嘛,评价不可避免的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感情的温度,那么我会认可一切能把情感传达到接受者的作品,我觉得他们都是好的。但是正如一个逻辑系统如果能证明一切符合语法的 term,或者证伪一切符合语法的 term,那么这个系统其实没啥用,也就是一味的肯定或否定都没有产生任何价值。所以,尽管我持有全肯定的态度,但是我们有必要对作品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那么,在 “评价” 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我们在 “评价” 它的使用者吗?我们在 “评价” 它的 “目的” / “道德取向” 嘛?前者可以 refer 上图;后者我的态度是没必要,这可能由于政治意图,意识形态的冲突,创作的环境和使用者的环境不同,不做更多阐述。我会觉得,“评价” 作品(游戏,动画,漫画,电影等等)应该着眼于对其 “技术” 层面的分析,批判,思考,这里指的是更广义层面上的技术,比如对于游戏,可能指 “玩法”,“剧情”,“画面”,“音乐”,“UI”,“优化” 等等,这才是我们 “评价” 的范围。其次,如何 “评价”?这里要对一种论调进行批判,“xx 电影剧情垃圾,所以它就是垃圾”,根据前面对游戏下的粗浅定义,无论我们对作品如何进行评价,最终应该落回到它的功能性上,即能带来多少的情绪价值,举几个例子,以《点兔》为例的日常系动画,它的剧情就不会有什么深刻的思考,有什么深刻的寓意,甚至从技术层面上说它的剧情也没有所谓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只有日常的平淡如水,但是你无可否认的是至少对于很大一部分它的受众也好普通路人观众也好,它能够带来放松,温馨,治愈等感情;再以《odd taxi》为例,是近两年评价较高的主打剧情作品,它的音画表现也就是日本动画的平均水平,并不妨碍它剧情表现和群像人物的塑造,带来的悬疑的,紧张刺激的观感。因此,评价作品,的确始于对他的各方面拆解开来的技术性分析,但并不应该终于此,而不是极端性的以偏概全,我们分析拆解的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整体,评价最终应该落实到作品功能性的情绪价值,也就是 “游玩感受”,“观看感受” 等等。这种论调的我幻想的形成原因是:大多数使用者没有能力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言说,只能言说某些主观的片面的的想法;更加两极化,标签化的观点,相比于全面地批判思考,更具有传播性。这样的论调只是放弃了思考,作为思考的休憩区存在,而不宜久留。第二,对于量化的作品评价标准的批判,这里我表达的说法是作品的优劣是不是一个全序关系,或者能否简单为作品赋一个分数,高就是好,低就是差。这样的方案不可否认最具有可行性,更加能在实际上可操作,但这绝对不是一个更好更客观的标准,至少全序关系不是。再次回看我们的粗浅定义,那么这里我应该是要衡量同一种情绪的多少,不同情绪的优劣,这真的可以很好的衡量吗?观看一部搞笑作品,笑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就是更搞笑?感人的作品就比搞笑的作品更优秀?我觉得未必,这是不可必要的。给几个操作性更差,但是相对更加合理的方案,比如对作品分类,分类排序;比如将作品的评价标准划分几个部分,用一个元组表示不同部分分数,以高维偏序关系来量化,注意这里我们不简单加和,或者加权加和。

最后,我想真正论述的是,“评价” 作品需要更加全面标准,警惕以偏概全、情绪化两极化表达。

其它相关的思考: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