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选翻译自 Context collapse: Theorizing context collusions and collisions。
社交媒体经常会模糊『公开的』和『私人的』,『职业的』和『个人业余的』,以及个人所处的不同的自我和情境等等之间的界限。
广义上,语境崩塌指的是来自一个语境的人、信息、规范渗透到了另一个语境的范围内。Meyrowitz 最早指出这种现象出现在广播媒体,因为记者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受众,而是向多个、看不见的受众发表言论,每个受众都持有着对新闻和社会等的不同看法和期望。Boyd 在 2002 年将这个 idea 扩展到数字媒体领域,并创造了『语境崩塌』这个术语。她认为,崩塌的语境已经成为互联网连接公民日常互动的一部分。
我们假定 所有语境 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某种程度的崩塌,但是崩塌的水平因语境而异。也就是说,有些语境比其他更具有渗透性。其次,我们讨论的这些术语,语境崩塌,是放在当下的网络社交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一般意义上,语境同时涉及物理世界、社会关系、情境、时间、地点等等不同方面。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 角色身份 和其连接起的 社交网络,并以此角度考虑语境。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往往由多个身份组成,每个身份都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网络之中,这个网络中的人会互相期望对方扮演一种特定的角色,而这些期望决定了适当和不适当的行动及身份表现。在这个背景下,崩塌指的是通过混合不同的网络而导致角色身份的重叠。
我们会在整个人生中扮演多个角色。例如,一个人可能是母亲、姐妹、运动员、学生和舞者。对于每个角色,都保持了特定的身份意义,指导着他 / 她应该怎么样。尽管不同角色之间的期望会有重叠,但情况往往是每个角色都具有不同的意义,甚至是出现一些完全相悖的情况。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他人如何对我们的行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然后通过互动,试图维持与每个角色相关联的身份意义。Mead 认为,对于每一个角色,都存在一个单独的普遍他者(Generalized Other)或者更大的道德理解,即人应该怎么样以及人应该如何在世界上存在。
现在的社交媒体默认将不同的普遍他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例如,这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和朋友开趴这一行为,被不同的角色期望要求,朋友、同事、家人、老板等等,你往往可以将派对的照片分享给朋友,但你一般不会希望这被老板看到。